我每周大约跑步四次。很多次跑步时,我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我感到吃力,我的大脑就会开始计算一些能省点力气的替代路线(我可以在这里拐弯,这样就能少跑半公里!如果走那边在配资炒股,就能避开大坡!)。等我跑回家时,尤其在这一年中的这个时候,我通常已是满身大汗、筋疲力尽。
幸运的是,我有技术手段能让跑步变得过时。我的车可以在几乎不费我任何力气的情况下,比我用双脚快得多地完成一圈五公里的路程。
这么说来,跑步已经是过去式了。我应该停下跑步,改成每周几天早晨开车绕着社区兜一圈。我会更好,不是吗?
如果我真这么做,那我就和那些宣称“写作终结”论的人逻辑一致了。人工智能可以比一名高中生更高效地写出一篇一千字的法国大革命论文,而这名学生成年后也永远不必再写任何东西,那么——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写作文呢?
我跑步并不是因为它一定有趣,也不是因为我要成为职业跑者——甚至算不上一个特别优秀的跑者。我的跑速或跑的里程数都没有任何决定性的意义。
我跑步,是因为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对我有益。它对我的大脑有好处——如果几天不锻炼,我会有点坐立不安——对我的身体也有好处。跑步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加快新陈代谢,并强化我身体的许多部位。
除此之外,克服跑步中的艰难阶段,本身对我有益。每周好几次,我都有机会面对一个小挑战,怀疑自己能否克服它,然后真的克服它。我为坚持跑步所发展出的技巧,也能帮助我应对生活中更棘手的问题。
我知道跑步让我更强壮、更健康、更敏捷,也更快乐。我也许并不总享受跑步,但我总是喜欢“跑完”的感觉。所以即便在炎热潮湿的天气里,我也会起床去跑。
你也许不是跑者,但也许你是个喜欢尝试高难度菜肴的家庭厨师,是个会啃难读书籍的读者,或者是个与自然抗争、努力让植物茁壮生长的园艺爱好者。
那为什么不直接点外卖,或者略读一篇 AI 总结的小说呢?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些事,即便你永远不会成为职业厨师,或者靠卖蔬菜赚钱?原因是,承担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本身就有值得追求的价值。
我认为,这正是我们看待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的方式。我们不该去担心他们的作业成果在经济上是否有价值,或者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完成。
我们该问的是,这份作业本身是否能给他们一次良好的“锻炼”。它是否会给学生一个恰到好处的挑战?是否能锻炼到正确的“肌肉”?他们完成后是否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它是否能帮助他们建立日后能用得上的能力?
如果我们以这些问题为指导,作文依然可以作为一种作业发挥很大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学生能获得我们课堂上讨论的事件的基本认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学会思考这些事件——能够作出恰当的比较,分析因果关系。我希望他们能磨砺自己的思想,使之清晰到可以经受审视。
写作依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大多数时候,我们脑中装着一堆混乱的想法和感受。它们往往模糊而前后不一致。但把这些想法写到纸上——尤其是在知道会有人阅读的情况下——会迫使我们理清脑中的杂乱。
把所有部分组合成一个合理的整体是很辛苦的工作。即便是职业作家,也常说他们讨厌写作这个过程。但这正是重点所在。写作是大脑的锻炼,你做得越多,就越擅长于逻辑思维、证据分析,以及发现思想之间的联系。
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关注结果——成绩、大学录取、考试分数和可就业技能。这一点在许多关于学生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文章中体现得很明显;在华裔作家许华(Hua Hsu)最近撰写的一篇关于大学生的文章中,他与两位纽约大学的学生聊了聊。其中一位承认曾用 ChatGPT 写过一篇艺术史论文:
“这是作弊,但我不觉得这算是……作弊,”尤金(Eugene)说。他认为亚历克斯的艺术史论文是“无受害者的罪行”。他只是在完成课程要求,而不是在接受训练成为一名文学学者。
詹姆斯·沃尔什(James Walsh)在发表的一篇爆款文章中,则描写了另一位眼中只有分数的学生:
莎拉(Sarah)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威尔弗里德·劳里埃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她说,自己第一次用 ChatGPT 作弊是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的春季……在熟悉了这个聊天机器人之后,莎拉在所有课程中都用它:原住民研究、法律、英语,还有一门叫作“绿色产业”的“嬉皮士农耕课”。“我的成绩棒极了,”她说,“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去年秋天,她进入大学后依然继续使用 AI。她反问:“我为什么不继续用呢?”
这些学生被教导,学校的目的就是打勾、拿高分、拿文凭。谈到技能时,他们似乎看不穿院系的界限。如果他们是工程专业,就会努力掌握将来能在自己专业领域找到工作的技能。但除此之外的事,他们就觉得交给 ChatGPT 完全没问题。他们成年后在职场中永远不必写作文,所以何必为作文费力呢?
这种态度——即便在一些知名学府也很普遍——会造就一批“发育奇怪”的年轻人。他们要么把所有思考外包给 AI,从而变得完全缺乏思维“肌肉”;要么只锻炼他们认为“重要”的那部分思维技能,结果就像只练右肱二头肌的人那样,心智发展极不均衡。
不给大脑做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就无法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周围的世界。他们将无法做出清晰的判断,无法评估世界并在公民角色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写作依然是最好的大脑锻炼方式之一。
那么,如果有一台“魔法机器”能替他们完成写作,我们该怎样让学生继续动笔呢?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向学生解释写作的目的。太多教师用“将来工作时需要”来为作文辩护。但这从来就不是真的。
我不知道学生们当年是否信过这一点,但他们现在显然不信了。毕竟,他们可能亲眼看过哥哥用 ChatGPT 混完大学,或看到妈妈用 AI 处理所有工作邮件。如果我们告诉他们,写作就是思考,而他们成年后必须具备思考能力,我们或许还有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强调写作的过程。我并不是说必须把每次写作都“脚手架化”到极致,或在课堂上花费数小时处理每一份写作任务。但给学生机会重新尝试作业、在进行过程中与老师讨论、体验并享受写作过程作为一种良好的锻炼,将帮助他们拥抱写作的艰难任务。毕竟,写作的过程远比产出重要得多。
第三,我们要给学生布置只有他们能写、而且他们可能会乐于去写的作文任务。多年来,我越来越相信,应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将作文塑造成对自己有个人兴趣的东西,同时要求他们遵守一组不可协商的要求,以体现我希望他们训练的技能。
将创作自由与 AI 不擅长完成的任务结合起来——例如,要求学生将作文建立在课堂笔记的基础上,或让他们反思自己对信息的个人反应——可能会产出既减少作弊机会、又更能激发学生投入努力的作文。
这些只是一些初步建议;我打算今年在我的课堂上尝试它们。它们会奏效吗?老实说我不确定。我的许多学生可能对学校已经太过冷漠,或者对 AI 作弊过于上瘾,难以真正投入。OpenAI 也许下周就会发布一个轻松跨越我设置的障碍的新模型。
但值得一试。因为,虽然我对培养一批职业作文作者没什么兴趣,但我迫切希望这个世界充满能够对难题进行逻辑思考的人。而要进行严谨思维的最好锻炼方式在配资炒股,莫过于写作。
尚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